close

血管瘤Hemangioma
台大解剖暨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博士班/國泰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/李建智醫師

門一打開,一位約三十歲的年輕媽媽,拉著個小女孩走進血管瘤特別門診。媽媽穿著剪裁合適的套裝,言語舉止溫和有理,看來受過相當的教育。小女孩拉著媽媽的手,還不到四歲年紀吧,剛
到媽媽腰間高,一雙靈活的大眼睛,帶著有點畏懼的神情四處張望著,長長的瀏海蓋住了大半個小臉。看到我正打量著她,一下子就躲到媽媽的後面。

「來、來、來、坐這邊」我示意小女孩坐在對面的診療椅上。媽媽轉身抱起小女孩,一起坐到椅子上,讓小女孩坐在她的膝頭。接著一隻手溫柔地抱著她,另一隻手就輕輕把小女孩的瀏海撥了起來。我倒吸了一口氣,同時聽到旁邊跟診的護理師「啊」了一聲。眼前是個很難讓人忘懷的景象:右半邊是個清秀可愛的小臉,紅撲撲的臉頰,靈活的眼睛、長長翹翹的睫毛,巴巴的甚是惹人憐愛。左臉就完全不同了,豔紅色的肉芽兇狠的由左臉頰,向上吃掉眼睛左側周邊,再向上惡毒的佔據了左前額,一直到左大半邊頭顱,中間交雜著斑斑駁駁、慘灰色的疤痕,好像天使和惡魔廝
殺後的戰場,萬物浩劫、寸草不生,造成頭髮發不出來,難怪要靠另半邊頭髮留長來遮蓋。再怎麼狠心的人看到,也都是深深嘆息吧。如果真有造物主,這一定祂最殘忍的玩笑。

「是草莓狀血管瘤」陳教授說話了。一聽到陳教授的話,媽媽的眼睛一下子忍耐不住,就潮濕了起來,接著眼淚一顆顆的滴到淺藍色的套裝上,暈開來。「媽媽不要哭」小女孩回過頭去,試著用手擦去媽媽的眼淚。媽媽定了定神,取出手巾擦了擦眼淚,停了好一下,終於說出話來。原來小女孩剛出生時並無異狀,活潑好動一如其他嬰兒。不料數週後,左半邊臉漸漸腫起來,同時皮膚發生變化。家人當然是很緊張,抱去各大醫院,四處請求援助,也花了大把錢接受雷射治療,但並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,甚至左耳更因結痂壞死,而缺了一大塊。可以想見,在這數年中,媽媽所遭受的痛苦煎熬委屈,更不用說在小女孩的幼小心中,所受到的驚嚇震撼了。媽媽本來絕望透頂,都快放棄希望了。但一想到小女孩上學後,可能遭受到的歧視排擠,就不由得鼻酸,更覺無奈。這時,受某醫學中心醫師的轉介,說陳教授是這方面的權威,於是不辭辛勞,從中部孤身帶著小女孩,千里迢迢地,搭火車到台北來就醫。

難怪媽媽一聽到陳教授一語點破,心防撤下、眼淚立刻決堤而出,不能自己。陳教授指示,儘快幫她進行手術,目標是在小女孩上學前,逐步幫她除去這上天開的大玩笑。血管瘤,真的可以說是上天開的大玩笑,也有人稱做「上帝的吻痕」,在新生兒中並不是很罕見的疾病。大部份在出生時,外觀並無異狀,但在數週後漸漸出現徵兆。於兩三個月內進入增生期,隨著嬰兒長大,逐漸變大。於一歲後進入退化期,經常會留下明顯的疤痕或殘餘腫塊,影響外觀,甚至功能。目前我們對於血管瘤的治療方法,是提早在增生期時,也就是約在嬰兒二到三個月大時,即給予安全劑量內、病灶內類固醇注射,視情況連續至出現退化跡象為止。如果屬於可以輕易手術切除者,也可以提早安排開刀。至於退化後造成的殘跡,則必須另外有詳細、且按步就班的重建手術規劃。

媽媽千恩萬謝的,帶著小女孩離開了診間。「叔叔再見」小女孩忽然回過頭來,肥肥白白的小手,一逕揮著。這麼一個可愛的小天使,一定要讓她恢復笑容,我邊揮手、邊想著。嬰兒血管瘤(Infantile hemangioma),又稱為草莓狀血管瘤(Strawberry hemangioma),是一種出生時或出生不久後即出現的血管疾病。新生兒發生血管瘤之機率約1~2.6%,而根據2010年台灣新生兒數大約僅有十六萬六千個新生兒計算,每年約有二千個新生兒患有血管瘤。

臨床上,六成以上的血管瘤發生在頭頸部,其次軀幹、接下來四肢也有可能出現。大多數的患者出生時並不會很明顯,常常只是皮膚上一點點紅色的斑點,有的則是不起眼的皮下軟腫塊;但在出生數個月後,會進入增生期,急速的變大,引起很大的外觀上的問題,更可能出血不止、或阻塞重要器官,造成父母們嚴重的焦慮和不安。而女性患者比起男性約是3.5比一,目前仍沒有適當的學說來解釋這性別差異的原因。幸運的是,大部分的嬰兒血管瘤都會自行退化。根據傳統上Bower (1960) 的說法,在五歲時,約有百分之五十的腫瘤會退化,在七歲時,百分之七十的腫瘤會退化,而到了九歲時,幾乎九成以上的草莓狀血管瘤都已經退化。但根據陳明庭教授的臨床觀察,血管瘤並非完全依照這種時程進展,甚至少部分的血管瘤有持續存在的案例。

可是,雖然血管瘤已經退化,但經常會留下明顯的疤痕、或是脂肪纖維組織,造成孩童很大的心理創傷。臨床上依照外觀可以分成三型:分別是表淺型、深層型及複合型。表淺型的血管瘤主要位於身體的表層,表皮的變化佔了大部分,可以見到豔紅色的皮膚隆起變化。而深層型則位於身體的較深部,外表並沒有皮膚變化,只有皮下或是筋膜下的部分。而複合型則是介於兩者之間,表現上兼有兩者的特徵。由組織病理學的觀點來看,嬰兒血管瘤主要是由增生的血管內皮細胞所組成。根據血管瘤細胞的型態,Mulliken和Glowacki特別強調血管瘤和血管畸型須做鑑別診斷上的區分。

因為血管瘤是一種腫瘤而血管畸型(例如紅色姆斑(capillarymalformation、海綿狀血管瘤(slow flow vascularmalformation))則是畸型,亦即血管畸型的血管內壁細胞的生長代謝是正常的,並非如同血管瘤的血管內皮細胞是異常增生。另外在增生期時,巨嗜細胞(mast cell)會快速增加,在短短幾個月內就會增大到數倍之多。而退化期時,巨嗜細胞的數目則漸漸回歸到正常,另外則由脂肪細胞取代之,這過程,被稱之為lipomatosis。至於血管瘤的成因,到目前為止仍然眾說紛紜,從早期的血管瘤與胎盤內皮細胞同源說,進展到現在從分子生物學的角度、集中探討VEGF及受器在胚胎內皮細胞的角色。哈佛大學的團隊於2008 年Nature medicine 發表論文, 提出VEGFR2、TEM8、和β1-integrin產生異常鍵結,透過NFAT抑制VEGFR1、進而造成VEGFR2與VEGF的作用增強,是到目前為止最有力的假說。

至於血管瘤的治療方法,傳統觀念認為完全不介入只是觀察,到積極的手術治療都有;其他還有冷凍療法、干擾素療法、口服類固醇等等療法,但因為副作用多,多已不被使用。目前陳明庭教授主張,在疾病的早期,也就是說在剛發現的初期,即積極的給予病灶內類固醇(triamcinolone)注射,一個月一次,一直到病灶出現退化的跡象為止。如果病灶內類固醇的使用,腫瘤在兩三個月後仍然沒有停止成長的跡象,這時可以考慮使用血管硬化劑注射來治療。近年來,乙型受體阻斷劑propanolol被用來治療血管瘤,意外的得到不錯的成果,但因為其對心血管的作用及低血糖的合併症,使用上要小心、必須密切追蹤。國泰綜合醫院顧問醫師/財團法人陳明庭血管瘤基金會董事長 台大醫院外科兼任教授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ik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